教育私人订制对于中国人口基数大,学生人数众多的现状来说是很难实现的。但是面对城乡差距大,教育不公平化现象的明显,教育该如何分配?
近年来,国家教育部特别重视教育公平化的发展,也在一些地区推出了新的教育方试点。随着经济的发展,步入数字化时代,知识获取的模式在变,教育在变,学校也必须跟着变,学校的定位也就随之改变。 那到底学校该如何定位自己的方向呢?
在我来看,学校应当由选择来定义,近年来教育改革让学校改革的最大亮点是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。比如,在新高考“3+3”的模式下,学生可以有20多种不同的选考科目组合。打破了原本的“3+3”文理分科综合的形式。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,减少必修课,增设选修课,学生有更多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。在感兴趣的条件下更有利于学生去学习,更能有耐心的去专研,而不是以往的应付了事!
一切由自己做主,当然也意味着一切由自己负责。以往的学校教育趋向制度化,学校像工厂,教师像工人,学生像产品。周而复始,学生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,老师不能得到自己所想的“制作”成果,有时候“师生矛盾”就是这么产生的……在学校里的课程都是必修的、固定的,如果不能按照要求去完成它,那想获取高分那是想都不敢想的。
如今,随着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互联网时代,国家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,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教育方式正在慢慢成熟。教育体制更加灵活了,学校教育更加个性化了,课程选择也更加多样化了,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发展需求。
当然中国的教育模式毕竟还在成长阶段,新高考体制虽然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了,但也存在一些弊端。选择多样化并不能保证最好的结果,如果选择过多,选择的自由最终会变成选择“自虐”。如果选择过少,最后并不能得到老师家长对学生的期待。
“新高考”模式是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,真正有兴趣的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固然是好的。那如果是一些自己根本都不知道需要什么的学生呢?这样没有目标的选择岂不是会让他们更迷茫吗?
教育教育,一切都是围绕教育展开,教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去摸索的。邓小平曾说:“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,教育的发展更是如此,当教育得到切实的发展的时候,学生就不会害怕这“选择之重”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