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岁前,妈妈很重要,孩子需要从妈妈那里汲取足够的安全感。
3岁后,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营养变成了来自爸爸的肯定、赞美和认同。
所以,别再对孩子说:“找你妈去!”
也别再让你口中的“等一会儿”变得遥遥无期。
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庭,对孩子的重要性,胜过金钱、胜过早教、胜过一切。
下面这4种缓解心情的方法都非常有效,你缺的不是时间,而是合理规划以及愿不愿意。
我们要做正能量的父母,不抱怨、不悲观。
你的乐观,你的积极向上,都会遗传给孩子。
之前在文章《
孩子输了就发脾气?你称赞的方式不对!
》里面提到过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化思维,所带来的不同性格与人生。
而导致孩子形成这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主要是父母的夸赞方式。
教育从来都是要因材施教、扬长避短。
不要总盯着“别人家孩子”的长处,只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,一个劲儿地让孩子去该缺点,结果事倍功半。
倒不如让孩子的长处更长,缺点只要不阻碍长处的发展即可。
不要动不动就怀疑,你所做的某件事会不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伤害。
不要把孩子想象的太脆弱,以至于过度保护,或者只为孩子而活,教育的极致是影响教育,你变了,孩子自然跟着就变了。
唤醒孩子内在的驱动力,比不停地跟在他身后唠叨、提醒更省心。
试着相信孩子,让他成为他自己,让他为自己的人生负责,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。
赠人玫瑰,手留余香。
分享和帮助,的确能给人带来快乐,对孩子也一样。这还会给他们带来“我很重要”的自信。
很多读者朋友问我涵涵的学习时间安排。
其实,除了固定的交英语作业和睡前亲子阅读的时间,其他真的没有固定的安排。
因为我不想让我的孩子还未上小学就开始过清单式的生活。
相反,正因为我给予的自由,她才更加主动地爱学英语、爱数学、主动要求认字、写字等。
孩子天生精力就非常旺盛,千万别把娃当老人养,多鼓励他运动,天气合适的时候,多参加户外活动,对身心发展都有益。
我们的孩子真的很容易满足,你给她吃块巧克力,她都能兴奋半天。买个新玩具,她会真诚地说:“妈妈你对我真好。”
所以,当孩子需要你的陪伴,而恰好你又不忙时,别忘了放下手机,不要让他等待太久!